投資者教育 INVESTOR EDUCATION
【新書連載之《如何進行期貨交易》】破碎的水晶球——期貨交易中的預測分析(一)
導致商品價格忽高忽低的原因是什么?經濟學中有一條基本原理:在非管制的自由競爭市場中,決定價格漲跌的根本原因是供求關系。
當商品供大于求時,商品的價格就會下跌。供大于求時,肯定有一部分商品賣不出去,這時不少人都會想到降價促銷這一辦法。而只要有人帶頭降價,在競爭的壓力下,其他供應商就不得不隨之而動,甚至掀起一股競跌之風。反之,當商品供不應求時,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。供不應求時,一些為了先得到這種商品的需要者寧愿出高一些的價格,這樣,在需求者的競價壓力下,價格就會開始逐漸上漲。
通常,人們總是希望價格穩(wěn)定,認為價格波動不是好事情。其實,價格波動也并非全無好處。按經濟學的原理來說,正是因為價格有漲有跌,才使得商品的供求之間不會出現(xiàn)長時間的缺口,因為價格漲跌可以起到調節(jié)供需的作用,起到彌補缺口的作用。
比如,供大于求時,降價會增加需求量,促使供應者減少供應量。顯然,這些都是有利于扭轉供大于求局面的。為什么降價會增加需求量呢?一是因為降價后,使用者會覺得便宜而增加使用;二是因為大多數商品之間有一定的替代關系,例如,豆粕和玉米都是重要的飼料來源,飼養(yǎng)業(yè)在使用時會比較它們的價格,如果豆粕價格大跌,飼養(yǎng)業(yè)會覺得多用豆粕少用玉米更經濟,這就是替代效應。為什么降價又會起到減少供應量的作用呢?那是因為在降價之前,該商品的生產商因為有利可圖而愿意多生產。而降價后由于利潤降低,甚至虧損,生產的積極性自然就降低了。當一部分生產者減產或停產后,總的供應量不就減少了嗎?同樣,當供不應求時,漲價也會產生減少需求和增加供應的雙重結果,其最終效應也是緩解供不應求的局面。
供需平衡
一些商品的價格經常會漲了又跌,跌了又漲,呈現(xiàn)出一種周期性的狀況。這說明了什么?說明市場供需這對矛盾是動態(tài)的,是始終存在的。供大于求的局面形成后,價格會下跌,實際上,也可以理解為下跌的價格發(fā)出了供大于求的信號。在價格下跌的過程中,供應量逐漸減少,需求量逐漸增加。一段時間后,市場可能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均衡,即供需相當。但由于市場的慣性作用,價格還會繼續(xù)下跌,以至于不知不覺中,市場可能已經轉化為供不應求的局面了。這時候,人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價格不僅跌不下去了,而且又開始回升了。價格回升,是供不應求的信號。一路高漲的價格,一方面會促進使用者盡可能節(jié)約使用,減少需求;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商的利潤越來越大,會促使他們擴大生產能力,增加供應量,同時,高額利潤還會起到誘使其他生產者加入該生產行業(yè),使供應量進一步增長。然而,這些都需要時間,在增長的過程中,價格還會上漲,一直要等到供大于求的局面又形成后,才會迎來另一個循環(huán)。
盡管供需平衡是一種理想狀況,但遺憾的是,即使暫時形成了這種格局,遲早也會被其他因素打破。這些“其他因素”有兩個特點,一是多且復雜;二是在這些因素中,有些還是人類無法控制的。
不妨舉幾個例子。
假設某種商品目前的價格是均衡價格,在這個價格下,供需雙方不僅滿意而且供需數量也差不多。但是,該商品的生產成本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,大大降低了。對生產商來說,暴利替代了原先的薄利。在這種情況下,生產商當然愿意擴大生產,提供更多的產品。于是,原先的供需平衡一下又變成供大于求的關系了。
又如,某一農產品的供需幾年來一直處于均衡狀態(tài),價格幾乎沒有什么波動。但一場自然災害,使得該產品的產量大幅下降,供需平衡的局面還能維持下去嗎?或者,該年恰恰是風調雨順,總產量比往年高出許多,供需平衡的局面不是又被打破了嗎?
現(xiàn)在明白了嗎?所謂的“基本面”就是“供求關系”,基本面分析就是分析“供求關系”,凡是能夠影響供求關系的因素就是“基本面因素”。
經濟周期一般由復蘇、繁榮、衰退和蕭條四個階段構成,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(GNP)、國內生產總值(GDP)、失業(yè)率、價格指數、匯率等指標來衡量。復蘇階段開始時是前一周期的最低點,產出和價格均處于最低水平。隨著經濟的復蘇,生產的恢復和需求的增長,價格也開始逐步回升。繁榮階段是經濟周期的高峰階段,由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張超過了產出的增長,刺激價格迅速上漲到較高水平。衰退階段出現(xiàn)在經濟周期高峰過去后,經濟開始滑坡,由于需求的萎縮,供給大大超過需求,價格迅速下跌。蕭條階段是經濟周期的谷底,供給和需求均處于較低水平,價格停止下跌,處于低水平上。這些是經濟周期四個階段的一般特征(見下圖)。在整個經濟周期演化過程中,價格波動略滯后于經濟波動。
圖 經濟周期示意圖
為什么商品的價格難逃經濟周期的影響?這是因為商品的供求關系都難以逃脫經濟周期的影響。比如,蕭條時期,其他商品的價格都跌,會導致實際生產成本降低,原先供需平衡的產品,如果不跌價,就會因為生產利潤增長而導致供應增長。另外,其他商品的價格都跌,原先供需平衡的產品,如果不跌價,則會被替代效應挖去一大塊需求。兩方面的綜合結果就是原先供需平衡的產品也變成供大于求了,因此,只能加入跌價的行列。
當然,不同的商品,受經濟周期影響的程度不會一樣。
政府的經濟政策會對商品價格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,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兩個層面。其一是政府針對整體經濟所制定的宏觀政策;其二是對具體商品所制定的特殊性政策。
政府對整體經濟制定的宏觀政策,通常具有“反周期政策”特點。當總需求小于總供給,產生蕭條和失業(yè)擴大化時,采取擴張性措施來刺激總需求;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,產生通貨膨脹時,采取緊縮性措施來抑制總需求。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分別有財政政策(包括收入政策)、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。由于調控政策的出臺往往是針對現(xiàn)實經濟中的問題而做出的,會對經濟走勢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。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會打破一些商品原有的供需關系,從而使價格發(fā)生變化。
對具體商品而言,政府所制定的特殊政策所帶來的影響更為直接。比如,政府對某一品種的稅收政策,或對進出口關稅進行的調整,將直接打破原有的價格平衡。
案例 1996年,美國國會批準新的《1996年聯(lián)邦農業(yè)完善與改革法》,使1997年美國農場主播種大豆的面積猛增10%,從而導致大豆的國際市場價格大幅走低。政府的農產品保護價政策會影響農民的種植行為,也會影響期貨價格的下跌范圍。 2010年國家對油菜籽繼續(xù)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,每市斤1.95元(國標三等),折合菜油價為8000元/噸至9000元/噸。在期貨市場上,鄭州菜油期價的底部就在此范圍。